汝瓷之光 釉色润美似玉,开片粼粼如波,塑造浑然天成。 人们常说“五大名窑,汝之为魁”。如今,天青色汝官瓷终于从历史深处走了出来,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陶瓷文化史上,粗陶出现于细瓷之前,而“瓷”则被称作是精细化了的“陶”。 1978年11月上旬的一天,汝州阎村生产队的几个社员在翻土时翻出了一件艺术的瑰宝———仰韶时期的彩陶缸。缸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盛有先民的骨殖,应为陶棺。上面的彩陶画占了缸面的二分之一,一只鸟叨着一尾鱼,面朝一把大柄石斧,这便是穿越6000年光阴灿然呈现的稀世珍宝《鹳鱼石斧图》。2003年7月,彩陶缸被国务院定为67件国宝之一,从此密不示人。 光阴流转,从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至北宋年间,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日臻成熟。此时的汝州,已经成为了北宋官窑———汝窑的所在地。 稍有陶瓷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这汝就是汝窑。人们常说“五大名窑,汝之为魁”,可见,汝窑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北宋早期,宫廷还在使用定州的白瓷,到了后期,开始“惟用汝瓷”。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代皇室尊奉道学,宋徽宗赵佶更自称是道君皇帝,道家崇尚青色,追求自然含蓄、清淡质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也推崇以玉比德,汝窑的天青色瓷器以玛瑙为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的特点,无疑满足了社会上层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把汝瓷推向了青瓷烧造的极致,汝瓷也在北宋末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惟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使得北宋汝官瓷在历史上犹如昙花一现,随即便随着王朝的湮灭而无踪可寻了。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批示,科研工作者随即开始了漫长而虔诚的跋涉。 经过上千次实验,汝州技术人员先后研烧出临汝窑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葱绿釉。1987年,汝官瓷天青釉经汝州籍汝瓷专家朱文立之手再现于世,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 但是,汝州城竟然没有发现一处汝窑遗址,成了汝州人心中一个永远的痛。 2000年4月,汝州市张公巷内一处居民在进行旧房改造,朱文立在现场发现了一些烧造汝瓷用的匣钵残片,北宋官窑才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此后,又经过多次挖掘、认定,北宋官窑终于冲破历史的尘封,抖落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千年一现的容颜。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汝瓷文化和汝瓷市场凸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朱文立、孟玉松、李廷怀、韩琴等一大批新一代的汝瓷研究者们,在改进烧造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汝瓷的器形和产品的种类,备受现代人的喜爱和赞誉。 釉色润美似玉,开片粼粼如波,塑造浑然天成,宛如“雨过天晴”,让人魂牵梦绕的天青色汝官瓷终于从沉睡的历史深处走了出来,走进寻常百姓家庭,为喜爱它的人们所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