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 查看内容

汝州:大象瓷都的发展历程

2011-10-12 14:25| 发布者: 汝汝| 查看: 1583| 评论: 0

摘要: 汝州网配图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说的是汝瓷之尊贵。 汝州,就是汝瓷的“原产地”。 如今的汝州,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汝州市民营经济不仅出现“蛇吞象”现象,而且整个经济开始“蛇脱龙变”。 ...

       汝水之畔

       三皇五帝时,汝河流域已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据传,轩辕黄帝的师傅广成子就住在此处的崆峒山,黄帝在新郑称帝后,曾带人两次到此地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

       站在汝水之畔,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歌咏风土民情的华章《汝坟》伴着汝水的琴音传入耳鼓:“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不我遐弃……”

       这是我们能见到的歌咏汝河流域风土民情的最早的一首诗。该诗写一位妇女在汝河岸边一边砍柴,一边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用语简洁,比喻奇特,窃窃怨语化作缕缕情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穿越千年的时空,仍然感人至深。

       早在三皇五帝时,汝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那时,北汝河流量充沛,在汝州至郏县这段像大海一样宽阔,因此,在当时被称“汝海”。据传,轩辕黄帝的师傅广成子就住在此处的崆峒山,黄帝在新郑称帝后,曾带人两次到此地向广成子求教治国和养生的道理。

       洗耳河是汝河很重要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嵩山腹地,全长36公里,自北向南纵贯汝州城注入汝河。洗耳河的得名,也来自上古时代的一个传说。阳城(今登封)有高士名许由。尧闻其美名,欲以君位传之。许由为避禅让,连夜逃到箕山。尧不甘心,又以九州长聘之。许由清高,认为此话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到山下河边清洗,洗耳河便由此得名。如今,始于庙下乡的幸福渠修复后,引汝水入洗耳河,河中清水长流,成为汝州市区一景。

       三国时期,汝河流域是争夺的主要战场之一,南北文化再次在这里交融升华。孙坚斩华雄的故事就发生在杨古城一带。曹操以开辟许下屯田发迹,汝河流域是曹魏开发最早、经济效益最高的屯田区,屯田遍布汝河两岸。这里生产的粮食不仅供应许都官民食用,而且在曹操统一北方的事业中,经济支柱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至今一些村庄仍以屯命名,大多出自曹魏的屯田时期。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至唐朝,这是个诗人辈出、灿若星斗的年代。汝河两岸沃野百里,山川秀丽,风光迷人,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在此驻足吟哦。

       汝州才子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至今仍传为佳话;李白曾写下《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序云:“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乎南火之月也……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

       孟郊在《汝州南潭陆中丞公宴》一诗中写道:“一雨百泉涨,南潭夜来深。分明碧沙底,写出青天心。远客洞庭至,因兹涤烦襟。”在《汝州陆中丞席》中称:“汝水无浊波,汝山饶奇石,大贤在此郡,佳士来如鲫。”既歌颂了汝州的水美山奇,又赞扬了汝州友人的热情好客和重士爱才。

       说到汝州的“山奇”,就不能不提到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风穴山。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3华里,方能发现千年名刹风穴寺,确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的诗情画意。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后经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重修与扩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盛夏时节,徜徉在风穴寺内,入眼的都是枝叶茂密的参天古树,逶迤相连的秀美群峰和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清凉的泉水汩汩涌出,鞠一捧水仰脖饮下,清冽爽口,让人顿觉暑气全消。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注册会员

相关分类

Copyright © 2001-2025 汝州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33624-3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