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在汝州市杨楼镇黎良村附近,百亩土地上玉米秸秆堆积成了小山,两台抓草机正在繁忙作业,将刚刚收购的秸秆往“小山”上归拢。收购点处,拉秸秆的车辆排成了长龙…… 在温泉镇、庙下镇、王寨乡、纸坊乡、汝南办事处,这样的大型秸秆收购点还有5处,在杨楼镇和其他乡镇、办事处占地30亩的小型秸秆收购点还有8处。 10月18日,庙下镇文寨村秸秆收购、加工点负责人李武告诉记者,半个月来已收购秸秆近万吨,最多时一天收购700多车,忙时饭都顾不上吃。 “我种了十多亩玉米,玉米收后秸秆都拉来了,拉了十来车10多吨,按每吨40元收购价算,多收入了500多元。”卸完车后,温泉镇均田村41岁的村民张延克对记者说,“秸秆有了去处,老百姓也得了实惠,谁还一把火烧掉。” 黎良村60岁的王二记父子俩是拉运秸秆的“专业”户。去年,看到拉运秸秆收益不错,儿子不再外出打工,父子俩起早贪黑忙活个把月,卖秸秆收入了1.2万多元。今年,父子俩早早上阵,每天捡拾、拉运秸秆15吨以上,日均收入600多元。“就是挣点辛苦钱。”王二记说,“今年估计不低于去年收入。” “除众多农民将自家田地产的秸秆送到收购点外,像王二记父子俩这样的拉运秸秆户,在秋实新能源公司有五六十人。后期玉米秸秆干了,我们的收购价提到每吨70元。今年预计可收购玉米秸秆7万多吨,仅此一项就需要支出300多万元,可消化掉汝州市近1/4的玉米秸秆。”河南秋实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明卿告诉记者,明年收购点在汝州市产粮大乡全部铺开后,至少可消化汝州市至少一半的玉米和小麦秸秆。既可让农民通过卖秸秆增加收入,也可促进禁烧工作的开展,同时秸秆通过加工转化为新型能源,变废为宝,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多赢。 秋实新能源公司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能有如此大的“吃”秸秆胃口?今年47岁的温明卿是汝州市寄料镇人,在湖南的一家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于1989年到珠海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南方经营企业的日子里,他深深感受到能源短缺对工业化的制约。近年来,他从他的高中同学、现任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雷廷宙处得知其已做了十多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一直没有产业化的信息,遂决定回到家乡投资秸秆新能源开发。 2010年4月,温明卿投资近千万元在汝州市产粮大镇杨楼镇建成了河南秋实新能源有限公司,为大量堆积在田间地头的秸秆找到出路,当年收购秸秆2万余吨,其加工出的新型颗粒燃料销售一空,当地群众也从销售、加工秸秆中获得不菲收益。 “不但本地,就连外乡镇有农用车的农民也纷纷捡拾秸秆,拉到公司出售,去年公司这方面的支出达百万元以上。”温明卿说。 “由于秸秆综合利用渠道不宽,夏、秋季焚烧秸秆成为令各级政府头痛之事。据了解,仅杨楼镇,每年秋季用于秸秆禁烧方面的投入就达50万元以上,镇里同各村签订‘军令状’,禁烧队员日夜巡逻,弄得疲惫不堪,仍不能解决焚烧秸秆现象,每年因群众焚烧秸秆被罚款都在20万元以上。”今年初刚刚调任杨楼镇党委书记的郭海涛说,“去年秋实公司来后,杨楼镇的焚烧秸秆现象大幅减少,这使我们认识到,秸秆禁烧在疏不在堵,为秸秆找到出路,群众通过卖秸秆又能得到一定收益,谁还烧?” 杨楼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帮助秋实公司做大做强,其想法得到汝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支持,除对秋实公司购置农机进行补贴外,市委、市政府每吨秸秆补贴20元。随后,镇党委书记郭海涛、镇长张长兴除了在镇里又规划了5个秸秆收购点外,利用在乡镇工作人头熟的优势,带领温明卿到汝州市的重点产粮乡镇协调、建立秸秆收购点和加工点。 “今年的布点工作完成后,我们公司又投入1000多万元,购置了20台抓草机、20台粉碎机、30台制粒机、12台打捆机等分发到各点。秸秆收购结束后,就开始转入秸秆粉碎、加工,用工至少需要100多人,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温明卿说,7万吨秸秆加工完,这些昔日的废弃物至少可创造2000多万元的价值。公司明年计划投资2000万元,在全市设置60个生产加工点,将“吃”掉全市90%以上的秸秆。 “今年的秸秆禁烧,我们镇仅投入20多万元。给秸秆找到了出路,今年的禁烧工作非常轻松,全镇基本没有发生焚烧秸秆现象。”郭海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