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虽然已经立秋,但“秋老虎”仍在发威。8月10日上午,骄阳似火,天气热得像个蒸笼,一丝风也没有,站着不动已是汗流浃背、挥汗如雨。而在汝州市区东关新生巷的一处建筑工地上,一位黑瘦的男孩儿却浑然不顾烈日的暴晒,正弓着身子奋力拉着一辆满载砖块儿的架子车,双臂肌肉凸起、青筋毕露,身上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这活儿一般人根本干不下来,可是这个高中刚毕业的孩子愣是坚持干了1个多月。”一位老建筑工人不无感慨地说。 这位年轻人就是记者要找的闫志刚。他今年以575分的成绩,被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录取。放下车子,他匆忙地扒拉了几下乱糟糟的头发,腼腆地站在原地,不知道说什么好。记者细细打量了一下,只见他全身上下沾满了泥浆,满嘴的胡须让人根本估不透他的真实年龄,脚上的两只鞋子也张开了“嘴巴”,最长的足有5厘米……与记者多年来采访过的许多贫困生相比,他显得更加“另类”。 妈妈撑起了多灾多难的家 上午11时左右,在米庙镇郭营村闰志刚的家中,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西屋一侧的房梁已经坍塌,只剩几根柱子支撑着另一侧房体,与其说是房子不如说是废墟。如今全家人挤在不足50平方米的堂屋内,做饭、睡觉都在这里。 “要不是给父亲治病,家里的生活也不会这么困难。”谈起家庭现在的状况,闫志刚一脸的无奈。他6岁时,父亲从受惊的牛车上摔下来,被满载的货物压在下面,从那时起他就没有站起来过。妈妈四处借钱,到处求医为其治病,却始终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祸不单行,父亲刚刚离去,外公也因脑中风离开人世。其间,母亲卖光了家中所有的粮食,还欠了一屁股债。 2002年,汝阳一位农民来到郭营村与闫妈妈一起生活,家里增添了些许生机。可是好景不长,由于长时间的体力劳动,继父患上了重病,肌肉不断萎缩。志刚告诉记者,高考前,继父的病情就查出来了,为了不影响自己考试,全家人谁都没说。 “妈妈个子瘦小,出不了大力,身子骨一直都不好,可是为了我们,她硬是撑起了这多灾多难的家。闫志刚心痛地说,母亲曾患腹膜炎,2007年动过手术,当时医生看他家条件不好,就免费为他母亲做了手术。虽说母亲身体不好,可是家里的农活还是全靠她一人干,这个家能过下去,全靠她一人苦苦支撑。 如今,家里的生活开支全靠父亲撇下的那4亩地,虽无经济来源,但母亲却常常唠叨:“你只要能考上,妈再苦再累都要供你上大学。” 三年来只买过一次新衣服 今年高考,按照以住的考试成绩估算,闫志刚的分数应该在600分以上,但由于紧张他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水平。时隔两个月谈起高考,闫志刚仍惋惜不已。 闫志刚从小学至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优异,高中生活无疑是紧张的,闫志刚每天早上4时许起床,晚上一直学习到教室熄灯才休息,有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寝室熄灯后,他又“潜回”教室学习。 由于家境贫赛,在吃穿用上他从不讲究。每天早晚他只喝一份稀饭或吃一个夹菜馍,中午则吃一碗2元钱的面条。衣服都是别人穿剩下送给他的,身上的那件还是表哥的,而脚上的那双鞋是继父的。而自己唯一穿过的一件新衣服,还是上高中时,妈妈给他买的。 学医想让更多的人健康地生活 下午4时许,记者在工地上看到,除了闫志刚外,其余建筑工人都是中年人。对于为何选择在建筑工地打拼,闫志刚说:“建筑工地的活儿好找,除了管吃外,每天还能开50多元,虽然苦点累点,但干一个月就能赚1500多元。”聊天时,记者意到,闫志刚的手上已长满茧子,而胳膊、腿部都有擦破的伤口。 “这孩子不容易,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还要回去照顾生病的继父。”建筑工地的工友老李说。 8月7日。闫志刚收到了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还没来得及庆祝,继父的病情就恶化了,当天家人就送他到郑州医治。如今家徒四壁,连继父看病的钱还没凑够,更别说他上学的费用了。 即使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闫志刚对向往已久的大学仍充满了期待,他现在建筑工地打工能挣一些钱,余下的部分他准备申请助学贷款。到校后,他要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国家励志奖学金。他说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我要用自己学到的医术,治愈更多和我家一样没钱看病的人,我想让更多的人都健康地生活……”谈起自己的未来,闫志刚满怀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