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网 首页 新闻中心 本地 查看内容

汝州市蟒川镇农民郭振国的磨面致富之路

2011-7-16 11:39| 发布者: 汝汝| 查看: 163| 评论: 0

摘要: 本网讯,近日一来到汝州蟒川镇半西村,便听到街边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走近看,一栋两层平房里,50多岁的郭振国在一台台磨面机旁边忙活着,身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面尘。 郭振国赶紧招呼我们到休息室坐下,接着他 ...
       本网讯,近日一来到汝州蟒川镇半西村,便听到街边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机器声,走近看,一栋两层平房里,50多岁的郭振国在一台台磨面机旁边忙活着,身上落了一层薄薄的面尘。

       郭振国赶紧招呼我们到休息室坐下,接着他又忙开了。只见他熟练地把麦子倒入磨面机料桶,把磨过的再一遍遍地转进料斗,不时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一把脸上的汗珠。不一会儿,机器停止了。

       “老张,面磨好了,你过来瞅瞅,这袋是面,那半袋是麸子……”郭振国喘着气说。“在你这儿磨面我还能不放心么?不用看了!”老张乐呵呵地说道。看着拉着面远走的老张,郭振国大声叮嘱道:“回去别忘了把麸子给晒晒啊……”

       创业艰难

       1958年,郭振国出生在蟒川镇半西村的一个工人家庭,1978年参军,在部队入了党,4年后转业到小屯贾岭煤矿当工人,这一干就是18年。眼看着子女慢慢长大,家里的花销也越来越多,自己的工资又只能维持家庭基本开销,郭振国默默盘算着,要另闯一片天地。不久,他就从煤矿回家自己种起了木耳,由于没有经验,种植的木耳收成甚少,连成本都保不住。后与妻子商量,决定重新选择创业门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市场考察,结合农村的生活情况,郭振国认为在村里开磨坊既能赚钱又能方便乡亲们。说干就干。他四处筹钱,在村民居住聚集的街道边建起了两层平房,投资10000多元钱购置了磨面机、玉米脱皮制糁机、磨薯机,开始了磨面生涯。

       由于他为人随和,做事认真细致,只要来他家磨面,他都把粮食过罗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不会在使用电费上过多计较。乡亲们也都说他磨的玉米糁皮剥得净,像小米一样,口感好。渐渐地,周边十里八村的居民都拉着麦子和玉米在他家磨坊门前排着队。

       冬天是磨面的旺季。看着磨面的人大老远拉着粮食排队等候,郭振国夫妇一刻也不敢歇着,经常是把大家的粮食磨完了,天也漆黑一片了。有时候他们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由于老式磨面机全靠人工操作,需要长期站立,夫妻俩都得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和腿痛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郭振国夫妇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阻止他开磨坊,亲戚朋友也劝他放弃,郭建国却舍不得。

       自己改良磨面机 省时省力受称赞

       郭振国想,怎么能改变磨面机全靠人工操作的笨办法呢?经过琢磨,他找来技术人员,照着他的思路对磨面机进行改造,这样机器代替了人力循环送粮食到料斗,只用打开开关就可以全自动磨面,省时省力。

       改造设备后,他又买了打饲料机、玉米剥皮机等4台设备,并进行了自动化改造。但是机械多了,出毛病的几率就大了,哪台机器出现毛病,郭振国就自己捣鼓着修理,经常修到半夜不休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郭振国对磨面机有了更深的了解,自己用着不顺手的地方,就想办法设计改造。

       每个周末,郭振国都把磨坊关门一天,让自己休息,以缓解平时繁重的劳动压力。有一次,碰巧是休息日,一位顾客打电话说他在北京打工,第二天要坐车走,想带些老家的玉米糁,知道他家磨得好,就想请他开磨帮忙给自己磨玉米。他听后二话不说就来到磨坊干开了。平时,有许多在外地打工的人,吃惯了家里的粗粮,知道郭振国磨的粮食好吃又实惠,出门的时候就专门带些在他家磨的面或者玉米糁。

       辛勤换来幸福美满

       近几年,郭振国的磨坊越来越红火,现在每月能加工粮食20多万斤。这些年,他又养了十几头猪。经过多年的拼搏,家里盖起了楼房,现代化的电器应有尽有,大儿子大学毕业在一家国企工作,小女儿马上也要大学毕业了。说起这些,他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注册会员

相关分类

Copyright © 2001-2025 汝州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33624-3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