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俺搞了五六年运输,也谈不上发财,赚了几个辛苦钱,这车是去年买的,8万多元,主要是为了跑业务方便……”4月15日上午,在河南省汝州市王寨乡尹庄村四组耿保林的家中,他一边用毛巾仔细地擦拭着自己的黑色小轿车,一边满面笑容地对笔者说。 今年43岁的耿保林是汝州市焦化厂的一名下岗职工,1986年下岗后,他筹资购买了一辆大货车,搞起了长途运输。几年来,他靠跑运输发了家,不但还清了外债,还盖起了小洋楼,如今每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在村里属“富裕户”。由于常到外地跑业务,有时间紧,到市区乘坐客车或火车耽误时间不说,还影响业务洽谈。去年四月,耿保林花8万多元买了一中国吉利远景牌小轿车,不仅方便了出行,而且运输活也比以往多了一倍多。 “俺开的是面包车,才4万多元,这种车在俺村不稀罕……”在王寨乡尹庄村3组,当笔者询问村民耿亮红开的是什么车时,他一边摆手一边笑着说。近年来,耿亮红开了一家种子公司,为吸引顾客、方便客户,2年前,他买了一辆奇瑞面包车,专门为农民送种子、化肥和农药。 “现在农村购车的人多了,村头顺利家就买了两辆小轿车,儿子和女儿每人一辆……”站在一旁看热闹的村民杨国指着村子南头,不无羡慕地对笔者说。据介绍,尹庄村3组村民张顺利干建筑工程多年,经常在外跑业务、做生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为方便孩子们上班、做生意,这几年,他接连为儿女两人各买了一辆小轿车。 随后,笔者又来到汝州市王寨乡郑铁村一组刘建明家中,只见一辆崭新的“比亚迪”F3型黑色小轿车正停靠在院内的西墙边。“呵呵,俺在鲁山开了一家影楼,每月收入6000余元,买这辆车总共花了将近7万元,主要是为了家人出行、游玩方便……”指着全新的小轿车,刘建明笑得合不拢嘴。 接着,笔者又走访了王寨乡王寨、胡庄等村,在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处处可见各种型号的小轿车、面包车及商务车,为王寨乡新农村现代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 据悉,王寨乡地处浅丘陵地带,坡上沙石遍地、土地贫瘠,号称45里“虎狼爬”。近年来,该乡通过基层党校、妇女之家、人口学校等阵地,采用黑板报、宣传页、远程教育等形式积极向辖区群众提供信息和技术,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农民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汽车下乡”优惠政策的实施,一部分富裕村民购车的热情日益高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王寨乡33个行政村中,拥有各类小汽车的农户达1200余户,其中约90%用于货运、出租或跑业务,约10%属于家庭用车。(河南省汝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 桂焱炜 杨增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