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网 首页 新闻中心 省内 查看内容

面对"谣盐"我们为何不淡定? 政府应及时消除恐慌

2011-3-18 11:23| 发布者: 汝汝| 查看: 1339| 评论: 0|来自: 河南商报

摘要: 这真的有必要吗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 宋晓珊 段艳超 见习记者 沈威 实习生 李海艳  自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外泄后,坊间就开始流传两个版本的传闻:之后再生产的盐遭辐射就不能食用了;含 ...
这真的有必要吗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这真的有必要吗  河南商报记者 杨东华/摄

  河南商报记者 宋晓珊 段艳超 见习记者 沈威 实习生 李海艳

  自日本核电站爆炸,核辐射外泄后,坊间就开始流传两个版本的传闻:之后再生产的盐遭辐射就不能食用了;含碘盐可以减少核辐射伤害。

  这种传播让众多民众出现不理性购盐行为,并有逐渐蔓延全国之势。经河南商报记者采访,至少在郑州,食盐供应充足,这种行为完全没必要。

  产生

  一传十,十传百

  昨天上午8时许,市民牛先生向河南商报热线电话反映,郑州出现市民购买加碘食盐激增一事。

  “前天晚上,荥阳老家就有朋友说,很多商店的加碘食盐已经买不到了。”牛先生说,他也曾在网上看到过类似消息,并没在意。但他接下来发现,这个消息带来的后果是:郑州的加碘食盐销售也真的紧缺起来了!

  跟牛先生一样,在昨天河南商报接到的众多反映郑州碘盐紧缺的线索中,很多读者称,是从外地主要是沿海地区的亲友处听说,当地盐已紧缺的消息的。也正是这种消息,让很多忐忑中的郑州市民,也加入到购盐行列当中。

  记者上网搜索发现,亦有媒体报道,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加碘食用盐销量陡然增多。“我也看到过这样的消息。16日晚上,网上就有传闻,很多网友表示要赶紧买盐存着。”牛先生说。

  裂变

  多样传播方式

  导致谣言传得越来越广

  碘盐紧缺的传言,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记者用百度搜索“碘盐紧缺”,有38000多个网页,地点涉及全国各地。

  在微博上,类似传言更是数不胜数,并且,还在持续传播中。一时间,人心惶惶。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淑华老师称,这次抢购食盐的情况与2003年“非典”盛行时抢购中药、板蓝根行为类似,是由于谣言造成的心理恐慌,是人际传播与新媒体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信息的大量传播,造成个人的推测对信息的误读,造成谣言流行,尤其是在发生群众恐慌事件后,如果主流传播渠道不畅通,没有及时解读,就会造成小道消息满天飞,阻塞了真实消息的传播。传播源的失误加上传播渠道的不畅,最终导致了传播信息的严重不实,从而引起进一步恐慌。 

  探因

  从众和恐慌心理导致不理性行为

  郑州福斯特心理咨询中心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蔡劲林认为,一些网友传播谣言,主要原因在于内心的恐慌和缺乏对信息的判断。

  “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不假思索地去传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蔡劲林说。

  蔡劲林认为,遇到网络传言,大家首先要学会分析判断,多参考权威专家的意见。自己也可以查阅相关信息,来核实传言的真实性。以讹传讹只会让更多的人陷入恐慌,蓄意散布谣言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郑州大学教育系心理学贾黎斋老师则分析,这是一种从众行为,是由于一些小道消息泛滥传播造成的。作为个体,应该理性分析谣言的可能性的大小,不要随意传播谣言。要知道,由于个人主观的想象和夸大,无形中扩大了谣言的传播。

  以抢购食盐为例,应该对事实有一个基本的判断。难道说大量购买食盐,就可以保证自身安全?食盐只是一种,就算大量购买,但能大量食用吗?对于没有根据的谣言,市民应求证权威部门,理性作出判断。

  建议

  及时公开信息,消除恐慌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和媒体应该做好疏导工作,告诉市民一些基本的辨别常识。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张惺称,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第一,政府应该做到信息公开,通过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与民众进行信息沟通。对网络、大众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第二,请一些专家作出相应的解释,稳定民心。第三,探求谣言的源头,从而查清事实的真相。第四,建立合理的应急机制,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张惺还建议,媒体要与政府做好沟通,发挥其舆论引导作用。作为有责任的媒体,绝对不可以盲目跟风,对类似事件的报道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调查清楚事实的真相。这次,河南的相关政府部门就做得很好,及时发布消息,让民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

  应对

  微博第一时间发布真相

  此次事件中,河南、郑州的盐业部门、物价部门、发改委等也都通过媒体、网络等,发布信息、公告,公布事件进展,让民众尽可能多地了解事实,以稳定市场,安抚市民情绪。

  与此同时,河南商报也同步通过腾讯官方微博、新浪官方微博及时发布信息,告知公众事情真相。

  11时左右:郑州市物价局对河南商报采访作出回应,正在市场检查,严禁哄抬食盐价格,并通过商报微博公布高价盐举报热线电话12358。

  12时左右:郑州市盐业局向河南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郑州食盐供应量充足,食盐批发价格不变。为满足市民购盐需求,目前开设有南阳路、桐柏路、西陈庄3个批发部,销售商可到以上地点购买。为保证更多市民买到盐,每人限购5箱,每箱40袋。

  13时左右:河南省盐务局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表示全省3家食用盐定点生产企业已经停止工业盐生产,全部生产食用盐,食盐包装企业满负荷24小时生产,充实库存,确保食盐货源充裕。

  在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还发现,郑州市盐业局印制了相关公告,向市民发放。同时,郑州市委、市政府网络发言人ZZIC也在网络上发布了相关公告,省内主要新闻网站等也进行了及时的信息公开。

  这些,都让网友们舒了一口气。网友张培给河南商报微博留言:“请大家看清,别再盲目地疯抢盐了!”网友“袋鼠0715”也提示:“政府都出面说情况了,大伙儿不必紧张。”

  “谣盐”四起

  为何我们如此不淡定

  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

  权威部门和专家多次在媒体上表态,核辐射目前未对中国产生影响,而且吃碘盐也根本无法防辐射。

  日本媒体也曾报道当地通过服用碘化钾来防辐射,但碘化钾防辐射是在已受到污染时才需要服用,其原理是“通过提前摄入碘化钾(即稳定性碘),使得人体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吸收达到饱和,这样放射性同位素的碘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了”。

  而服用碘盐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而且过量摄入反而有害。

  “随大溜”心理,盲目从众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溜”,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溜”。

  中国文化中也比较推崇这种中庸心理,对待反常现象如同对待鬼神,普遍的态度总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生存安全感缺乏,信任危机

  反理性的谣言能抓住人心,一是缘于人心中潜在的敏感点;二可反衬真相的缺位。这些年来,围绕着吃的东西,从蒜你狠、豆你玩,到棉花掌、糖高宗,诞生了多少哭笑不得的新词?每一个,都在我们内心留下了一丝阴霾。随着福岛的一声声爆炸,阴霾质变而成焦虑。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言论 登录注册会员
Copyright © 2001-2025 汝州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2023033624-3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