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今年可有水吃了,入春还浇了4亩地……”3月13日上午,汝州市陵头乡桥沟村西槐自然村,村民滕建政拧开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喜滋滋地说。 挑水难一天只吃两顿饭 据介绍,陵头乡桥沟村下辖3个自然村,其中西槐自然村位于桥沟村六台山下,四面环山,村民多数散居在山沟里,交通条件差,且十年九旱。多少年来,村民吃水、用水,全靠村头的那口古老的“渗水井”。 去年,由于天气干旱,地表水下降,加上附近村子前来拉水、挑水的村民增多,“渗水井”日渐干枯。每天凌晨5时许,就有村民前来排队挑水,赶早的还能挑上几桶“净”水,去得晚的挑回去的就是“泥糊涂”水,因此西槐村家家户户都备“白矾”和“清水剂”,用来“澄”水。 桥沟村村民毛霞告诉记者,她家住在山顶,从山上到山下约有1公里路,她每天从山下往山上挑水,一天四五趟,累得够呛,挑回去的水放上“白矾”或者“清水剂”,等水“澄”清后,做完早饭已是上午10时左右。由于用水困难,村里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乡亲们吃水还这么困难,更别说浇地了……”村会计张刚林说。由于缺水,西槐自然村的300余亩耕地全是“望天收”。 男青年纷纷“远嫁”村子成了“老人村” “俺在村里受了一辈子苦,不能让孩子再跟着俺受罪了,能出去都让他们出去……”今年74岁的西槐自然村老人滕罗头伤心地说。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村里的年轻人一到结婚年龄纷纷远嫁或入赘他乡。54岁的村民滕寨一儿一女,女儿滕娜娜出嫁到汝州市尚庄乡郭庄村,儿子滕刘备在父母的极力劝说下,也入赘到本乡条件好的陵头村,就连滕寨的两个弟弟也入赘他乡。去年,村民王增产的2个儿子也全都被召作上门女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西槐自然村入赘他乡的青壮年男子就有20多人,如今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儿。村会计张刚林说,乡亲们心里其实也打着“小九九”,他们在村里受了一辈子苦,儿女们被“招出”或外嫁,将来有一天,他们也能走出这个“山窝窝”,到外边享享清福。 苦战三个月家家户户清水流 近年来,桥沟村几个交通便利的自然村都陆续通上了自来水,可是西槐自然村由于四面环山,交通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几十户村民却一直用不上自来水。面对这一状况,去年11月,村两委会结合“一事一议”工程,动员各家各户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想方设法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由于村子地势低,山上的水基本全部渗入盆地,特别是六台山下西沟芦苇荡内,储存了丰富的浅层地下水,地面上一年四季都有水从地下渗出。为尽快解决群众用水难题,在村干部张刚林的带领下,村民们在六台山西沟建造了一个长10米,深、宽各3米的储水池,一次储水近百方;水源找到后,村两委又多方协调,将陵头乡樊窑村改造线路打下的6根电线杆,以低价购入,在村里男女老少的帮助下,沿着险峻的山路将电线杆一一栽下,才架起了300多米电线,由于电线杆有限,其余的500多米全部改为地埋线;水有了,电线通上了,村里又立即动工修建起地埋管道,从西沟到六台山半坡,地势相差五六十米,距离1000余米,工程十分艰巨。为打好这一仗,村里老少自觉组织,每天出动50余人,把管道从西沟一直建到六台山半坡,并在此修建了一个长4米,深、宽各3米的储水池,前后历时90余天,出动3000余人次。今年已80多岁的老人滕永每天都坚持来干活,3个月来从不间断,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祖祖辈辈的工程,俺得把它建好了……” 在村组干部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经过近3个月的“摸爬滚打”,终于解决了该200多口人、150余头牲畜的吃水难题,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春节前夕,甘甜的自来水终于流进了农户家。 “俺吃了大半辈子的浑水,没想到老了还能吃上自来水……”为躲避战乱于解放初从汝州城区西关逃难并定居至此、今年已76岁的漫爱,说起集中通上自来水时的感受,激动地哭了。(汝州市委宣传部田朝辉杨增涛) (本文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