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天,本报发出《醉驾猛于虎 七成网友支持“入刑”》的报道后,至昨天下午6点,通过QQ、微博、记者电子邮箱、96211社区网等多种渠道,共有312名读者与本报联系,发表了对“醉驾入刑”的看法。同时,省高院相关负责人和部分律师也对网友和市民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有人表示,“醉驾入刑”对公务员影响最大,这对辛辛苦苦考上公务员的人不太公平。省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程慎生认为:“醉驾入刑”对公务员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因为“醉驾”一律判刑,判刑就意味着丢掉饭碗,但公务员本身就应该是遵纪守法的表率,应该为扭转不良社会风气做出努力。 也有人认为除“醉驾入刑”外,还应该有更多惩治“醉驾”的方法,比如将“醉驾”与个人信用等级挂钩,甚至让醉驾者参观在交通事故中丧生者的停尸房。 留言 312名读者全赞成“醉驾入刑” 与网上七成网友赞成“醉驾入刑”的调查结果不同,本报的读者留言全部赞同“醉驾入刑”。 读者“小鱼”称,醉驾应该入刑,因为醉驾关系到的是别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应该从根本上立法制止醉驾的发生。“一笑而过”留言:“关于醉驾问题,我已无话可说。听到的、看到的尽是鲜血。无论何种理由,醉驾肇事理应严惩。这既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道德。” 还有读者提出“醉驾入刑”后严格执行是关键,“云水禅心”说:“醉驾心不慌,我爸是李刚;入刑为空谈,执行是关键。”司法人员在具体执行中要迈过人情关、特权关等种种关口,不然,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热情”劝酒的劝酒者该视作同案犯吗?对于本报互动平台上的这个问题,七成读者认为不应视作同案犯,三成读者认为应该视作“同案犯”。 读者张凡认为,劝酒者不能视为“同案犯”,因为劝酒是对人的礼貌和热情,人家劝酒你可以不喝,但不劝会被视为没礼貌,所以醉酒驾驶是看本人的意志,不能怪在别人身上。“叶子”留言说:“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基本原因,别人再劝,关键看自己怎么对待怎么喝了。”“十八子”反问道:如果劝酒者被视作“同案犯”,那么卖酒的商家和厂家,是不是都算同案犯?车主都是成年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负责。 也有读者认为劝酒者应该视作同案犯。读者“爱生活”称:“一定要将劝酒者列为同案犯!劝酒太猖狂了。”“开心”称,明知醉驾犯罪,还劝人喝酒,可见劝酒就是教唆别人犯罪。“李飞”认为,劝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应该摈弃。 “醉驾入刑”会改变酒桌文化吗?近九成读者留言称,“醉驾入刑”不会大幅度改变酒桌上的酒文化,酒文化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不会出台一条法律就发生根本改变,但会让向司机劝酒者有所顾忌,也让司机有了不喝酒的推辞。 影响 公务员“醉驾”意味着丢掉饭碗 27岁的小高今年刚考上郑州市的公务员,听说“醉驾入刑”后,他的神经立即紧张了起来:国家公职人员在犯罪后一般都会面临开除公职的处分,这意味着,他如果因为醉驾被定罪,将丢掉辛辛苦苦考了两年的公务员职位。 小高说:“自己来自农村,好不容易端上铁饭碗,可不能因为‘醉驾’给砸了。虽然我现在还没买车,但我早就拿到了驾照,也经常开车。”他认为,“醉驾入刑”对公务员影响最大。 对此,省高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程慎生认为,“醉驾入刑”,加大了一些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成本。国务院2007年通过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同时,国家公务员招考时,目前也规定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国家公职人员在犯罪后一般都会面临开除公职的处分,其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程慎生称,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理应率先垂范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也只有这样,其行为才有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公务员要求高于一般人是应当的。 “推动醉驾入刑,可以彻底打破酒驾者‘不可能这么倒霉被查到,被查到再想办法’的侥幸心理。特别是对公职人员杀伤力极大,醉驾一律判刑,判刑就意味着丢掉饭碗,必须三思而行。公务员一旦做出表率,杜绝‘醉驾’,社会风气也会逐渐好起来,‘醉驾’的人有望减少。” 高招 应让“醉驾”者参观停尸房 市民秦先生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说:“一般而言,驾驶者都有本职工作,无外乎专职司机、公车自驾、私家车等几种情况。如果醉驾入刑后,判了几个月拘役以后一般来说工作也就没了。”他表示,驾驶者可能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拘役期满以后变成无业人员,对家庭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会增加社会成本。 网友“出入平安”说:“从2008年的孙伟铭到2009年的张明宝,再到去年轰动全国的‘李刚门’,醉驾都是罪魁祸首。从以往案例上看,单靠‘赔偿、定罪、量刑’似乎远远不够,‘醉驾’者前赴后继就是明证。” 他建议,除“醉驾入刑”之外,还应该有更多惩治“醉驾”的方法。例如,将“醉驾”与个人信用等级挂钩,降低醉驾者及其家属的银行信用等级,提高其贷款利率甚至取消贷款资格。他说,假如将醉驾跟个人信用度挂钩,相信会震慑不少人,尤其是对于80后年轻人更有效果,因为他们贷款买房和醉驾的几率高于其他年龄段。 网友“义工-老王”表示,应该让醉驾的司机看到醉驾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醉驾被警察抓到,除了判刑之外,还应该让这些司机到医院专门看护那些住院的事故受害者,看警方播放的醉酒驾车造成惨剧的交通事故片,对于屡教不改的醉驾者还要让其参观停尸房,让他们看车祸中死亡者的残破尸体。希望通过这种方法震撼醉驾者的心灵,敦促他们警醒”。 网友“习惯”则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成立“反醉驾协会”,通过该协会推动政府立法、协助警察纠察以及向公众宣传安全驾驶。 催生 “代驾”生意越来越好 “醉驾入刑”,使不少人看好“代驾”的生意。 24岁的王少尊去年大学毕业,他在郑州与朋友合开了一家代驾公司,从一开始的生意惨淡到后来的顾客盈门,王少尊体会到市民对酒驾认识的转变。 王少尊说:“去年3月份,我和朋友刚开始做酒后代驾生意时,客源非常少,连业务员都说业务开展不下去。今年2月 ‘醉驾入刑’后,不断有顾客电话预约,做酒后代驾这一行的人也多了起来。” 王少尊自己也经常出去帮人代驾,有一些人喝得根本不多,但他们也叫代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过来了,不管喝了多少酒,都不能去开车。”王少尊说,这一段,他的公司接待的客户比以前多了一倍,眼看代驾生意越来越好做,他和朋友已经开始着手扩大公司规模。 采访中,也有不少人表示想成立“代驾”公司。网友“我想我是海”说,郑州酒风盛行,“醉驾入刑”不可能约束住所有的司机,并且郑州拥堵也越来越严重,“代驾”的生意一定越来越好。 |